第二卷:官海风雨 第五十二章:进宫-《独断江山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对韩氏来说,这个小叔子每次离家,都是升了官回来的,已成惯例。这一回到申城,听说他打下苏州,竟然封了侯,让韩氏欢天喜地的,不但给府里的下人们重重发了一回赏,而且高兴到喜极而泣的地步。

    现在这位新封的“秦侯爷”回来了,她虽然是嫂子的身份,仍要在地上依礼跪迎,只是心里多少有点惴惴的,不知道他要有多大的威风?

    念头还没转定,秦禝的脚步已到眼前,毫无避忌,一手一个将她们扶了起来。

    四目相对,百感交集。韩氏是激动,秦禝脸上,却是欣喜的微笑。

    “再也不要这样了,秦禝当不起的。”这句话,说得真是温文尔雅,然而握在嫂子手臂上的手,不但没有放开,而且还在她柔软的臂膀上,轻轻一捏。

    他这样肆无忌惮,把韩氏弄得红了脸,一时尴尬起来,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。

    “哥!”一直跪在人堆里的小丫头,清脆地喊了一声。秦禝一年多没见,她却一点也不认生,跑过来就往秦禝的身上扑。对于这个嫂子的妹妹秦禝倒是真的喜欢。

    小丫头的这个举动,倒是把三个人的尴尬给化解开了。秦禝最喜欢这个小妹妹,把她举起来转了一圈,这才牵了她的手,向那些丫鬟妈子笑道:“都起来罢!”

    这一声令下,秦家大宅之内立刻便开始忙碌起来。跟在秦禝后面进来的箱笼包裹,颇有不少,下人们开始大包小包地往里搬,韩氏先不管这些,陪着他来到内院,在正厅里坐了,小心翼翼地把一沓请帖捧了过来。

    人才到京,帖子就来得这样快,是秦禝没有想到的,厚厚的一迭,怕不有数十张之多?他接过来拿在手里,赫然见到最上面的一张,竟然是齐王府出的帖子。

    原来不是召见,而是请吃饭。秦禝心想,齐王还真是给面子,打开一看,时候定的是明天晚上。

    再把其余的帖子一张张翻过去,见有岐王府的,有诚郡王府的,亦有中枢大臣彭睿孞和原来刘秉言这一班朋友的。

    难怪识得几个字的韩氏,看自己的眼光满是敬畏。秦禝一边翻,一边掂量着,把不能不去的帖子挑出来,交给韩氏。等看到下面的一个帖子,忽然笑了起来。        徐青岩的老师这么古板的人,居然也发了一个帖子来。        “怎么啦?”韩氏小声问道,“这是个什么人?”        “这个是上书房的人,算是皇上的老师。”        “皇上的老师……那这个得去,是不是?”        “这个反倒不用去,”秦禝笑着摇头,“孔子拜阳货,两不相干的。”

    孔子拜阳货,这个典故韩氏自然不能知道,一时茫然地看着秦禝。        “总之就是他明知道我不会去,只要帖子发到,他的礼数就算尽到了。”

    “哦,”韩氏明白了,“他是皇上的老师,做什么要专门来尽礼数呢?”

    “我在江苏,替他摆了一个门生,”秦禝又想起那位矮矮胖胖的齐秉融来,“他这个做老师的,不能不谢我一谢。”

    等到都看了一遍,统共挑出来七张帖子是要去的,让韩氏收了,回头交黄先生写回帖。

    这件事办完,别的事可以先不急,韩氏便站起身来,要替他张罗吃的。

    “饭菜早都备好了,我叫她们开到这儿来。”        “不用,我早上用过点心了。”秦禝摇了摇头,“赶了几天的路,累得很,昨儿晚上又没睡好。午饭我不吃了,去睡一会。”

    “不吃怎么成?”韩氏吃惊的说  “你的衣裳,真是好看。”秦禝伸了个懒腰,拿眼睛睃着她,笑嘻嘻地说,“累极了,累极了,好歹睡上一觉,把精神养足了再说。”

    他这句莫名其妙的话,让韩氏红了脸,不自觉地攥紧了自己的衣襟。

    而秦禝则躺到西厢房自己那张久违的大床上,格外亲切,于是这一觉也就睡得特别扎实,从申城到京城一路奔波的劳累,至此才算是彻底缓了过来。

    醒来,已是下午四点多钟,习惯性地喊了一声:“来啊——”

    结果房门一开,进来的却不是亲兵,而是一个穿了淡红衫子的俏丫鬟,略略一蹲,小声应了一句:“爷。”

    “喜儿?”秦禝一愣,两年没见,这丫头长得有模有样了,不惟身条饱满,人也变得更漂亮了。

    “我伺候爷穿衣裳。”喜儿说起话来,也比两年前要老练了不少。秦禝心说,她当丫鬟的头,算是练出来了。

    “果然是女大十八变,越变越好看。”秦禝坐起来,由着喜儿替他穿上衫褂,嘴里打趣道,“太太还没舍得把你许出去呢?”

    这位爷的脾性,喜儿有什么不清楚的?一句话也不敢答,只是低着头,手脚麻利地替他系着纽子,心知只要有一点不庄重,没准就要被他抱到床上去,要是让太太撞见了,那怎么得了。

    等到韩氏闻声从正厢房里走过来,正好喜儿从西厢退出来。韩氏看了看面色微红的喜儿,没说什么,进了西厢,似笑非笑地看着秦禝。

    “你又逗人家是不?我就这么一个丫鬟头儿,你也不放过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话,没有影的事!”秦禝忽然变得比正人君子还要正人君子,“你先坐下,我有事情要交待。”

    等到韩氏坐了。他便从衣衫的内口袋里。掏出一个封套来。

    “这个。你替我保存起来。”

    韩氏接过来,拿手捏一捏,猜到里面是银票,笑着说道:“哪里用得着这许多?上次张顺回来,带了一万两,方才吴椋又交了一万给我——到哪里花去?”

    “这不是给家里用的,”秦禝摇了摇头,“你别笑嘻嘻地不当一回事。里面有六十万呢。”

    “啪”的一声,韩氏的手一抖,把封袋掉在了地上,自己捂了嘴,赶紧捡起来,只觉得烫手。

    “怎么拿了……这么多钱?”

    “我这次回来,有一件大事要办。”秦禝看着她,平静地说道,“火到猪头烂。不花钱可不行。”

    封袋里面,也还不仅是银票。另有一张单子,写了自齐王以下一共二十三个人的名字,是准备照着名单分送的。

    外官进京,对京里的官员往往都会有所表示。所用的名义,是夏天冰敬,冬天炭敬,虽然现在非夏非冬,好在还有一个八月半,可以勉强靠得上,算成提前致送“节敬”。这是寻常的事,但这样大的金额,却又大不寻常了。

    等到韩氏战战兢兢地把封袋拿回去保存好里,秦禝放下心,才觉得腹中空空,饿得不行。好在已经到了饭点,于是由韩氏和明氏陪着,在正厅里好好享用了一顿丰盛的晚餐。一边喝着酒,一边跟她们两个,把申城和江苏的事情,拣大的说了一遍。

    酒足饭饱,回到西厢房,嫂子也一起跟了过来,因为还有一件事不曾听他说起。

    “刚才没说,现在可得说了,”韩氏笑着问道,“你纳的那个妾,到底是怎么一个情形,快快从实招来。”

    不管是作为嫂子还是作为女人,这都是她最感兴味的事情。秦禝也丝毫不做隐瞒,老老实实地把从认识白沐箐开始,一直讲到那副“马上封侯图”,至于在抚衙后院“夜袭美厨娘”这种事,自然略过不提。

    “她的八字儿一定跟你特别合契,这是个好姑娘,”韩氏也感慨道。特别是白沐箐举身入衙的那一段,让她颇有心旌摇动的感觉,“算是跟你共过患难的人,你可得好好对人家。”

    “你也是跟我共过患难的人。”秦禝轻声说道。

    这句话不错。韩氏想起当初,一个铜板恨不能掰成两半花,一个月吃不上一回肉,那份艰难跟现在的荣华比起来,真是恍如隔世。

    桌上的油灯,忽然连着爆了个灯花,噼啪两声,把陷入沉默的两个人惊醒了。

    “你……你歇着吧。”韩氏站起身来。准备出去。

    秦禝却一笑起身,不由分说,便将嫂子一齐揽入怀中,“你们知不知道,这句诗是什么意思?”

    什么意思?听上去就不像好话。韩氏心慌慌地对望一眼,都低了头不说话。

    “你……你……”韩氏连话都说不成句了,秦禝看着怀中面泛桃红的佳人,再也忍耐不住,紧一紧双臂,噗地吹灭了油灯。

    这一回。却是秦禝先醒,睁眼一看。天色早已经大亮。悄悄坐起身子,侧头看看身边的佳人,搂在一起,一张薄被覆了下面,云鬓散乱,还正睡得香甜。

    秦禝一笑,挣扎着下了床,只觉四肢百骸,无不酸疼。想起昨夜的大战,心里琢磨着,闺房之乐固然是其乐无穷,不过若是长此以往,怕是铁打的身子也受不住吧。

    自己摸索着穿了衣裳,踱步来到正院,仍是喜儿带了丫鬟,替他在正厅摆了早点。正在慢慢吃着,吴伯来通报,说外面有一位吴大人,求见侯爷。

    “哪一位吴大人?”秦禝皱起眉头问。现在这个时候,真是不想见人。

    “是顺天府的吴知府。”

    顺天府的这个知府,跟别的地方大不一样。顺天府管着京城和京外的郊县,是真正的“天下第一府”,府尹的官衔是正三品,用银印,不是寻常的五品知府可以比拟的。

    秦禝不在京的时候,顺天府每月都派一个书办上门,看看有什么需要照应的事情没有,现在得知秦侯爷回来了,府尹亲自来拜访,更算是格外巴结,这个面子不能不买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