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她从卡夫卡的《变形记》,讲到伍尔夫的意识流,再到艾略特的《荒原》。 她的发言,逻辑清晰,引经据典,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,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。 台下的众人,渐渐地,从最开始的抱着“看小孩子”心态的审视,变成了真正的倾听和欣赏。 十五分钟的发言,很快就结束了。 施润润鞠躬致谢,台下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,比刚才要真诚得多。 主持人走上台,笑着说:“非常感谢施润润同学的精彩发言,真是后生可畏啊。那么,接下来,就进入提问环节。不知道台下哪位老师,有问题想和我们的施同学交流一下呢?” 话音刚落,坐在评委席中央的一位头发花白,看起来精神矍铄的老者,缓缓地举起了手。 施润润的心,咯噔一下。 是陈敬之教授! 苏哲的导师,国内现代主义文学研究领域,最权威的泰斗。 “陈教授,您请。”主持人恭敬地将话筒递了过去。 陈敬之扶了扶自己的老花镜,那双不算大,却异常锐利的眼睛,看向了台上的施润润。 “小姑娘,你刚才的发言,很精彩。”他先是客气地肯定了一句,随即,话锋一转,变得犀利无比。 “但是,我有一个问题。” “你在发言中提到,现代主义文学的核心,是人与世界的疏离。但你似乎忽略了,这种疏离背后,更深层次的,是对一种新的连接的渴望。你只谈了破,却没有谈立。你觉得,你对现代主义的理解,是不是有些过于片面和悲观了?” 这个问题,一针见血,直击要害。 整个会场,瞬间就安静了下来。 所有人的目光,都聚焦在了台上那个年轻的女孩身上。 大家都在等着看,她要如何应对这位泰斗级人物的,犀利诘问。 施润润的脑子,嗡地一下,也有些空白了。 陈教授提出的这个问题,确实是她发言稿里,比较薄弱的一环。 她和萧雪政在讨论的时候,也曾经涉及到这一点。 但因为时间有限,而且她觉得自己的阅历和学识,还不足以去深入探讨立这个更宏大的命题,所以就刻意回避了。 没想到,竟然被陈教授,当场抓了出来。 她站在台上,握着话筒的手,又开始冒汗了。 她张了张嘴,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,才能既不显得自己浅薄,又不得罪这位学术权威。 就在她急得快要哭出来,不知所措的时候。 台下,那个一直安静地坐着的男人,忽然,毫无预兆地,站了起来。 他没有举手,也没有等待主持人的允许。 他就那么站了起来,那高大挺拔的身影,在整个会场里,显得格外突出。 他从旁边的工作人员手里,拿过一个备用的话筒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