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卷:官海风雨 第十六章:商谈-《独断江山》
第(3/3)页
那还是前几年的事情。吴煋在任知府的时候,治下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帮会——洪门会。洪门会的首领,是吴煋的同乡,彼此的交情还不错,因此不管别人怎么说,吴煋就是不相信洪门会要造反。等到洪门会跟大隋勾结好了,忽然起事,转瞬之间就占据了全城,知县被害,守备自尽。这首领倒没有杀吴煋,而是把他囚在一家米行的地窖之中,等于拿他做了一个肉票。
,杨秣查到了吴煋被关押的地点,纠集了二十几个亡命之徒,居然出其不意把他给抢了出来,送到一家钱庄内躲藏。等到洪门会事败,杨秣以这一桩功劳,被赏了勋官的衔头。
这件事,是杨秣生平最得意的一件事,此刻秦禝说了出来,正好搔到痒处。他心中高兴,面上却不以为意似的摆摆手,说:“都是陈年旧事,不值一提。秦大人,有什么详尽的打算没有?”
“我想这军械还是得尽兴操办,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人身上!”
“着啊!”杨秣在茶几上轻轻一拍,赞许地说,“这话说到点子上了。去年本地招募的新军打得不好,也是因为临时组成的乌合之众,散漫得很,五百个军卒里面,怕是倒有两三百个无赖,怎么也不像一支军队。”
“那启翁放心,我麾下的军卒定是精心挑选过的。”
“好,好,这一下,再无滞碍了。”杨秣深感满意,“那这笔军费,由地方上来筹集,归我出面来牵头,担保不会耽误了你的事。”
“多谢启翁!”秦禝拱手相谢,“不过有一句话,要说清楚。”
“好,什么话?”
“虽说军费是地方上来出,但说到底,也算是报效给朝廷的钱,所以还是得听朝廷的招呼,如果说这只军队不听朝廷宣调,那可不成。”
这话是说在理上的。毕竟是一支军队,如果还是跟去年那样,自行其是,想怎么打就怎么打,那就不是秦禝的本意了。何况去年是官军已经溃败,不得不依靠地方自己来救场,与现在的情形,大不相同。
“嗯,理当如此。”杨秣点了点头,问知府:“秦大人,那么这一支兵,你的意思是……”
意思当然是归我来指挥!不过自己只是一个七品知县,这话不便直说,于是先耍一个花枪,恭恭敬敬地说:“我想奏报朝廷,这一支兵,归启翁来统带。”
杨秣瞪起眼睛,看了他半晌,终于哈哈大笑起来。
“秦大人,真有你的。”他一边笑着摇头,一边感慨,“早听说过秦大人是个好角色,果然名不虚传!有你在,申城大约是无忧了——你今天别走了,就在我这儿吃晚饭。”
秦禝笑了笑,自己那点小心思,毕竟还是逃不过这只老狐狸的法眼,只是正在说着军务,怎么忽然扯到吃饭的事上去了?看了看窗外,时候还早得很,不过杨秣既然开了口,自己当然不能却了这个面子。
“那就叨扰启翁了,”秦禝笑着说,“府上的厨师,一定是顶尖的,我正好一饱口福。”
“手艺是还不错,不过今天用不上他——我要请你吃最好的本帮菜。”说完,把沙发旁的一根绳子扯了一下,叮咚一声,便有一个仆人走了进来。秦禝心说,这个杨秣,果然全是富豪做派,
“老张,我要留秦大人在家里吃饭。你拿我的片子,去请人来。”
一直坐在一旁专心听着的杨素,此刻跳了起来,笑知府:“爹,是不是要请白姐姐?我去我去!”
秦禝差点把这姑娘给忘了,此刻听了她银铃一样的笑声,心中一动,想知府:她果然对我有意,就连请个陪客,也抢着去。只是杨秣请自己吃饭,何以要去找那个什么白姐姐来作陪,煞是难解,莫非是哪个窑子里的红牌姑娘?没有这个知府理啊。何况还让人持了名刺,带了杨素一起去——总不能说,派自己女儿去窑子里接人吧?愈发猜不透,只觉得杨秣行事,真是莫测高深。
“你去就去吧,坐我的车,把轿子也带上。”杨秣笑看他这个宝贝女儿,“只是一条,不许贪玩!快去快回,秦大人还等着吃饭呢。”
“晓得啦!”杨素看了秦禝一眼,笑着说知府,“秦大人,你请稍候。”
等到杨素象燕子一样轻快地跑出客厅,秦禝才回过神来,向杨秣知府:“启翁太客气了,还请了哪一位贵客来做陪?”
“倒不是客,是替咱们做好东西吃的厨娘。”杨秣笑呵呵地说。
“厨娘?”秦禝更加摸不着头脑了,一个厨师,哪里来这么大排场,还要用车轿去接?
“不错,”杨秣点点头,得意地说,“身娇肉贵美厨娘。”
这位厨娘,叫做白沐箐,是杭州人,大约三年前随着做厨师的舅舅来到申城。而等到舅舅身体不好,回杭州养病,她却自己挑起了摊子。这个摊子,不是在原来那家馆子,而是另找了一套两进的院子,做“私房菜”。内院自己住,外堂由一位表弟招呼客人,每天定下规矩,只做一桌菜。院子外边亦不设招牌,上门的客人,全靠口口相传。
第(3/3)页